簡介華嚴懺法



簡介華嚴懺法

漢傳佛教有兩大宗派,原則上是八大宗,但是在教理方面,這兩個宗派是最為殊勝而且開枝散葉最廣。一個就是賢首宗,賢首宗是它原來宗派的名稱,後來也有人稱它是華嚴宗,聽起來就是以《華嚴經》為主要的宗旨。第二個就是天台宗,相信大家耳熟能詳,甚至淨土宗很多的論著,也都是天台宗的大德以天台宗的判教方式來做說明、解釋等等。這兩派宗派影響漢傳佛教整個發展,並且開枝散葉。天台宗強調四時的說法,賢首宗是以五時的說法,以它的判教方式,因為站的立足點不同,賢首宗是最早,《華嚴經》是佛陀初成道最早的經典。天台宗所依據的經典是以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恰好是佛陀在最後的時候所說的教典。這兩者有沒有什麼差異性呢?說真的,以本質上來說都是佛心流露。為什麼說佛心流露呢?佛初成道,那時候還沒有成立僧團,也還沒開始度眾生,所以佛陀直接講述佛的境界。爾後所謂「華嚴最初三七日」,最初剛開始的時候,佛陀在菩提樹下跟諸大菩薩用二十一天的時間講《華嚴經》。「阿含十二方等八」,接著「阿含」這個原始教典講了十二年,也就建立最基礎的教法。漸漸的開始講方等經典,方等經典就是由小乘法慢慢轉向提升為大乘法的過渡期,方等經典講了八年。接著「二十二年般若談」,用二十二年的時間將般若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,也就是佛法跟外道最大的本質性差異。最後「法華涅槃共八載」,最後八年,佛陀在最後度眾生的八年講《法華經》以及《涅槃經》。《法華》、《涅槃》最後都在闡述什麼呢?人人皆有佛性,人人皆可作佛。跟佛陀初成道說的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,各位有沒有發現?異曲同工之妙。這兩部經典、這兩個宗派為什麼在漢傳佛教流傳得最廣、影響最大?因為都是直探佛的本源。

這兩大宗派,天台宗六妙門裡面就講到懺悔這個區塊。為什麼天台宗會特別強調懺悔這個區塊呢?天台智者大師當時在修法的時候發現,眾生當有業力在障礙的時候,修行很難進步,所以智者大師強調在修道之前須先懺悔。懺悔身、口、意業,如此修行才能夠有很穩定的進步。華嚴宗也是如此,我們都知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一者禮敬諸佛,二者稱讚如來,三者廣修供養,四者懺悔業障。普賢菩薩也說了,業障以事相來說是多少啊?「盡虛空界不能容受」,這麼多的業障!各位,《地藏經》也說了:「業力甚大,能深巨海,能敵須彌,能障聖道。」業力,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,你很難給它量化。但是這個無形的力量,雖然說無形,它力量大不大呢?各位,它大到可以扭轉你的人生、可以扭轉國際的局勢,甚至可以決定一個星球的生命,你說業力大不大?但這業力,你用磁場、用現在數學、用現在的科學去把它找嗎?找不出來,因為你找錯方向了。業力從何而生?事相上雖然是身、口、意所造,最源頭在哪裡?由心而生。你不由心去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」的話,不從這個心去懺悔,如何能夠真正懺悔到最根本的源頭呢?所以賢首宗強調的懺悔業障跟天台宗懺悔業障的理念完全相吻合。後代大德就依天台宗跟賢首宗的根據做出這部《華嚴懺法》,也就是結集兩家,天台宗跟賢首宗的殊勝而成。

接著說這懺法的特色,各位以前都拜過梁皇懺、拜過水懺。先說梁皇懺好了,梁皇懺的懺文是當時寶誌公禪師跟諸大德高僧,搜尋藏經中的經文結集起來。所拜的佛號在小字都有寫,從八十八佛以及三千佛裡面節錄出來的,所以它都是針對一佛一佛一佛的方式來禮拜。但是華嚴懺法的特別在哪?第一個恭誦《華嚴經》的奧義,也就是《普賢行願品》。看龍樹菩薩的故事記載,他當時到龍宮去記華嚴經的時候有三種版本,第一個版本是佛剎微塵數的偈誦,第二種,一四天下微塵數偈誦,第三種就是我們現在讀的八十卷華嚴經的偈誦。所以龍樹菩薩說:「以我一個凡人來說,雖然我的記憶力很好,但是以我的時間只能夠記住這個最少版本的華嚴經帶回人間。如果我要把另外兩個版本的華嚴經記起來的話,可能我還沒看完就已經往生了。」當時龍樹菩薩就把這一部華嚴經背起來帶回人間。

在整個華嚴經裡面,之前說了,都是以佛的境界在說明這個宇宙它的真實義,最終的時候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下句點。在這五十三參裡面,去闡述出諸佛菩薩以及種種善知識,以種種的法門利益眾生的過程,告訴善財童子,要追循佛道的人重點在哪裡呢?有沒有發菩提心。所以善財童子每到一個善知識的座前的時候,善知識都會問他:「你發菩提心了沒有?」善財童子說:「我已經發菩提心了。」這個菩薩才開始教他。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呢?各位,很多師父或者很多的居士在受菩薩戒的時候有沒有印象?剛請師完得戒和尚就問:「汝是菩薩否?」我們都回答:「是菩薩。」接著問:「汝發菩提心未?」你發菩提心沒有啊?我們都說已發菩提心,所以和尚才開始傳戒給我們。為什麼要做這動作?跟善財童子狀況一模一樣。如果你沒有發菩提心,現在菩薩跟你講這些法,你會驚恐、會懷疑這是佛法嗎?這跟原始教典講的不一樣啊!跟阿羅漢、聲聞的二乘法不一樣啊!這是正確的嗎?所以最大的核心在哪裡?菩提心。

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時候,經過每位菩薩的示現、調教,讓他的人生閱歷以及菩薩道的閱歷迅速增長,所以親近善知識是多麼重要啊!最後親近的善知識就是普賢菩薩。普賢菩薩跟他說明了佛的境界是如何?佛的境界是如何廣大深遠?接著善財童子就問普賢菩薩:既然佛的境界這麼殊勝,我們該如何修行而證得呢?於是普賢菩薩就在《普賢行願品》一一的說出了普賢十大願王。依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來修行即是修行佛行,就是佛的修行。在這個懺法裡面,它的懺文都不是古德所寫,都是什麼呢?經文,就是《普賢行願品》這個經文,所以它是華嚴的奧義。如果沒有實踐普賢十大願,沒有依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來修行的話,前面所說的種種佛境界,那就是佛境界,跟我們凡夫沒有關係,你完全修不到也得不到。唯有實踐,你就會發現原來這些佛的境界我們每個人本具,本來就具足,所以華嚴奧義就在《普賢行願品》。

第二個效法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禮敬諸佛,一開始就禮敬諸佛。以前拜梁皇懺或者是拜水懺都會拜某一尊佛,某一尊佛,但是在拜華嚴懺的時候是禮敬華嚴海會的諸佛菩薩。除了毘盧遮那佛,幾尊佛是經典最主要啟教的佛以外,其他都是禮敬諸佛。目的在哪?為什麼不把佛一尊一尊列出來?我覺得有兩個關係。第一個,我們一輩子也拜不完,華嚴海會諸佛菩薩一輩子都拜不完。第二個,要開拓我們的心。我們的心不要只局限在一個小方面,而是要像普賢菩薩一樣,一一身於佛剎微塵數諸佛面前頂禮佛剎微塵數諸佛。所以在禮拜華嚴海會諸佛菩薩的時候就是在模擬,如何像普賢菩薩一樣以廣大心禮敬諸佛。禮敬諸佛,誠心懺悔,後不復造,在那個當下要誠心誠意的懺悔,向諸佛菩薩懺悔,並且發願什麼?以後不再做這些傷害眾生的事。這就是學習禮敬諸佛,也就是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,並且結合懺悔業障。

為何要禮敬諸佛呢?諸佛不是只有過去佛,包括現在佛,還有一個是什麼?未來佛。一般眾生造業大部份在哪裡造業啊?真的會跟現在佛造業的其實並不多,大部份都是在未來佛身上造業,也就是我們眾生。我們會在眾生身上造什麼業啊?殺、盜、淫、妄。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產生呢?因為我們著於相。看他是男、是女、是貴、是賤、是恩、是怨,因為有這種種分別,我們就會在眾生身上造業,滿足內心的什麼呢?憎跟愛兩種煩惱,做這行為其實只是為了滿足自己。但是你真的滿足了嗎?沒有,滿足一下子感覺很好,但是接踵而來是什麼呢?果報無窮。禮敬諸佛除了禮敬過去佛、現在佛,未來佛更是如此。當我們能夠真的把佛、一切眾生,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,這樣的修行,內心的涵養修到這個程度,看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,怎麼會造業呢?根本造不下去。所以說要捨命護戒,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,為什麼?因為我們要護持三寶啊!要護持佛寶,怎麼可能為了我短暫的小命去破壞三寶呢!不會,所以在殉佛道的時候大捨忘我。

之前講到佛陀幾個例子,為什麼他能夠割肉餵鷹、捨身飼虎?他覺得自然而然。因為即使現在一隻鴿子,即使是一隻老虎,現在只是業力讓牠有這個相。當這個業力沒有了,福慧具足,牠一樣是佛啊!以平等心來看待一切眾生對於自己的修行才會有長久進步。所以第二個就是禮敬諸佛,並且也是結合懺悔業障。

第三個,追隨善財童子學習唱誦四十二字的華嚴字母。入法界品敘述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其中一問就是跟隨眾藝童子學習。既然叫眾藝,種種的藝術他都會所以眾藝。善財童子跟他學習的時候眾藝童子就教他,做一個菩薩不是像一個木頭一樣,你要會世間種種法。你要會出世間種種修行,兩者要融合。於是眾藝童子就教善財童子四十二字的華嚴字母。唱這個字母不是只是像唱歌一樣喔!他不是要教善財童子唱歌排解孤獨的心情,不是喔!每唱一個字,字字裡面都能夠引導眾生入法界、引導眾生入般若、引導眾生回歸真性。為什麼這個字母沒翻成中文呢?古德翻譯就這樣講,多含意不翻。這個字,這個梵文,如果它的意太深奧用中文沒有辦法完整表達,那就保持原音吧!如果想要瞭解它的真實義,第一個要多看,觸類旁通、旁敲側擊,慢慢就會瞭解原來這個梵文的意義是什麼。第二個,實際的修行。文字的敘述、口頭的說明都比不上真實修證的體會。四十二字母的殊勝以及它的音律對於眾生心的影響、對於我們所居的世界依報的影響,唯有自己去實踐、實際去唱誦、實際去學習才會知道聲音影響這個世界眾生的差別在哪。你一定會說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,欲取三摩提,實從聞中入。」這個世界的眾生最鋒利的就是耳根。助念的時候,我們能夠幫助他什麼?念佛給他聽。現在科學有記載,有人開刀以後醒過來還記得。當下雖然麻醉了,但是醒了以後還記得。他什麼都看不到、感受不到,但聽到什麼?聽到醫生在說等一下要怎麼做、怎麼做,他還記得、還聽得到這個聲音。一切的根都息的時候,耳根沒有息,所以這個世界眾生耳根最利。

要證得三摩地也就是證得正定,實從聞中入,真的要從聽聞這個部份切入,這是文殊菩薩為我們分析下來的。文殊菩薩稱為大智文殊,並且是七佛之師,他告訴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想要快速的證得三摩地,從聞。聞有兩種:一個是聽聞,在唱誦的時候聽這個音律,藉由音律去讓你的心智記住。第二步更重要的,反聞。反聞什麼呢?聞自己內心的聲音。藉由外在聲音的旋律,讓心沉澱下來,並且跟佛的頻率越來越接近。漸漸的在這之中起觀,先修止讓心停下來,妄想心停下來再起觀慧,這樣子我們就能夠跟佛的心越來越相應。所以唱誦華嚴字母,音律的追求是第一步,第二步要從音律之中體會無生生命,第三步藉由無生生命去契入實相,這就是唱誦華嚴字母時候的一種修行。

第四種,回向參與的修法者。在當下,所有的悅眾師父,所有的護法義工們,乃至各位菩薩在線上,無論你是在加拿大或者在亞洲的任何地方,甚至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好,在那個當下同時在參與的修法者,事相上十種大願的修行。在禮懺的同時,這十種大願你就能夠具足!從禮敬諸佛,事相上頂禮。第二個稱讚如來,讚佛種種功德。廣修供養,用財佈施,諸位法師們用法佈施以及無畏佈施,在這個空中的佛堂裡面互相交會。供養什麼呢?盡虛空遍法界、十方三世,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一切諸佛、一切三寶,廣修供養。接著懺悔業障,禮佛的同時結合懺悔。再接著隨喜功德,在禮拜諸佛的時候,隨喜一切諸佛往昔之中所修的因成就這樣子的殊勝果德。甚至華嚴字母也是隨喜善財童子當時的道心,追隨眾藝童子學習以後,這個法流傳到現在給我們能夠學習。

七者請佛住世,佛如何住世?各位不要只看到肉體的佛,經典上說的:「毗尼住世,佛法久住。」真正的佛住世是什麼呢?經典所在即如來舍利之身。佛法能夠住世,這才是真正佛住世啊!八者常隨佛學,我們讀了經典裡面佛的境界以後,追隨佛的腳步學,而不是在參與共修的時候跟著學,電腦一關掉,我還是過我自在的人生。是這樣子嗎?不是的。各位菩薩你不要想:哎呀!我是個在家居士,我能夠做什麼啊?你讀《普賢行願品》就知道了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說,修行普賢十大願的人,一切諸佛會護念,一切眾生會依止你,一切的資源都會走向你。這樣子是不是讓你增長你的貪心呢?不是哦!為什麼諸佛要護念?為什麼眾生要依止你?為什麼資源要流向到你身邊來呢?因為你有能力了。所以修行十大願王的人生生世世常生勝族,都生在大富貴人家。為什麼要生在大富貴人家?享受嗎?不是,生在大富貴人家能夠擁有所有資源幫助眾生。經典上說:「如獅子王,摧伏群獸,堪受一切眾生供養。」修行普賢十大願王就像獅子王一樣在森林裡面所向披靡,眾生供養你,應該的。因為你是佛子,你是佛的使者,你具備了這一切一切的功德,一切一切的福報,都要做什麼?各位居士,你現在擁有很多的福報,你要做什麼?師父我現在有機會要出家,當然隨喜你的功德囉!但如果你沒有意願出家,你要做一個在家的佛弟子,擁有財富、擁有權力、擁有人脈要做什麼?如果只是要享受,那就醉生夢死,最後可能還帶了一身的業繼續輪迴。如果懂得運用它,這一切的資源都是讓你快速成佛的方法!你看每位菩薩,哪位菩薩不是這個海會的常隨眾?哪位菩薩不是長得高大莊嚴?看每個菩薩是不是身上都帶瓔珞啊?用表相的富貴去投射出內心的這種富足。在家菩薩,你們如果行菩薩道,可以。前提是要讓你自己的心以及你的知見清清楚楚,知道你要做什麼。

接著九者恆順眾生,在做這一切的法、修這一切的法恆順眾生,什麼叫恆順眾生呢?是不是一定要去做什麼事情?做事情只是最末端,最開頭是在哪裡呢?調伏你的心。恆順眾生裡面告訴我們:「一切眾生而為樹根,諸佛菩薩而為花果。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」你要有一個概念,佛道從何而起?佛道在哪裡成就?眾生就是根本。你要成就佛道嗎?從眾生身上求。如何從眾生身上求?以大悲心。大悲心就像水一樣能夠滋養萬物,同樣的,我們修行大悲心、菩提心就是要滋養一切眾生,眾生成就了你也成就了。

最後普皆回向,每一懺每一段都回向什麼?四生九有同歸淨土法門,八難三塗共入彌陀願海,跟佛理完全相應,跟經典上義理完全相應。所以這部懺法是什麼?融合理相、般若真空之究竟。事跟理兩者是互相相融,只要你會善用其心,只要在那個當下開啟電腦跟著師父一起唱誦,雖然不在靈巖道場,但是你就像一個靈巖道場的分院一樣,在家裡面唱誦華嚴字母。這個當下你家裡的環境哪開始產生什麼?產生質變。因為你聲音的頻率會改變週遭的頻率,一切你身邊的這些有情無情眾生聽到你的梵唄心裡產生歡喜。很多眾生因為聽到你,因為眾生不一定住在靈巖道場,但是因為你在線上與我們共同參與,你唱的同時他們也聽到了,你為他種下善根,你就是他的貴人。在那個當下,雖然只有短短的兩三天,你要能夠契入華嚴境界喔!我們一樣以虔誠之心來唱誦,相信一定能夠利益一方的眾生,共入華嚴的真實境界。

修行入門求懺悔

在我們漢傳佛教裡面,懺法成為漢傳佛教弟子,在平時乃至聚會的時候,做為修行最入門的一個法門。懺法裡面又分好多種,因為每位祖師修行的法門不大一樣,懺法可能大家聽過的大悲懺、梁皇懺、三昧水懺、地藏懺,乃至今天來禮拜的華嚴懺。這個懺法一樣是依據佛陀所說的經典,藉由祖師的修行慢慢把它重新歸納、重新整理過,甚至每位祖師都親自修行過。在懺法形成的過程裡,每位祖師修行的時候會做適當的調整。到現在傳承一千年上下,大家每次參與各種法會的過程裡,都能夠從懺法裡面汲取到祖師的心血,以及體會到佛陀最原始所說的這部經典的原義。 今天大家來禮拜的華嚴懺,「華嚴」大家一聽到這個名字就可以理解,是從佛陀成道以後,那時候還沒有僧團,佛陀一個人在菩提樹下享受禪悅法喜。《華嚴經》是佛陀初成道二十一天以內,在天上、人間與十方的諸佛菩薩共同集會在一起所宣說的。《華嚴經》不是佛陀一個人所說,《華嚴經》更像是一部十方諸佛菩薩,共同分享的座談會記錄。各位如果有因緣能夠讀誦《華嚴經》,那是非常有福報的喔!因為在經典,古德說:「不讀華嚴,不知佛法的富貴。」佛法所說的富貴跟一般人間的富貴不一樣,人間的富貴都是有漏,並且苦佔多數。要成就世間種種的名、利、富貴,必須花很多的精神、體力,並且有時候還要傷害別人,才會得到這樣子的富貴。佛法的富貴剛好相反,佛法的富貴是永恆,它是不滅,並且佛法的富貴是必須犧牲自己才能夠得到這種富貴。世間最富的,頂多讓你最富有就是擁有地球,但是地球有成、住、壞、空。如果最為尊貴,目前地球上最尊貴的大概就是美國總統吧!最有權力的人。但是佛法來說,這不是最尊貴,為什麼?即使做到轉輪聖王一樣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。所以在三國演義一開頭是什麼?「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。」多少的英雄好漢在歷史的洪流裡出來,時間到了,在這洪流裡又被淹沒了。所以不管多富多貴的人,在這個世間剎眼即過。

佛法最尊貴是什麼呢?佛法最尊貴就是成就佛道─十界之尊。永遠不受輪迴的折磨,並且破除一切無明成為一切智者,能夠洞澈世間、出世間一切法,這才是最極尊貴。這也是每個佛弟子竭盡每生心血、時間、青春所追求的。佛陀成就佛道,成就三界裡面最富貴的佛道所說的這部經典,就是要告訴後代的弟子,如果想要像諸佛菩薩一樣,就要按照佛陀所走過的這條路再走一遍。只要能夠跟隨佛陀的腳步來走,在這過程裡面可能會跌倒,但是偶爾你也會看到鳥語花香。在成佛的道路上並不是完全一帆風順,裡面會很多的坎坷。但是只要你的方向、目標明確,這種種的紛紛擾擾,你只會覺得就像過往雲煙一樣,在你心裡不著痕跡。

《華嚴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要成就佛道就必須修行十種大願,也就是大家常常念的普賢十大願,依此修行就能夠成就無上的佛果。《普賢行願品》在整個《華嚴經》裡面,成為一個最後總結的歸納。漢傳佛教的歷史裡面,《華嚴經》總共有三個譯本:其中一個是四十卷,第二種是六十卷,現在大家普徧讀的都是八十卷。八十卷的《華嚴經》,第八十卷最後的偈頌就是讚美佛陀的功德。所謂「虛空可量風可繫,無能盡說佛功德。」偈頌裡面用有為法來譬喻佛陀的功德無量無邊。最後第八十一卷,在當時並沒有翻譯出來。所以很多大德剛翻譯出來的時候就疑惑了!想說:讚美佛的功德,感覺後面還有文沒有講出來。大家尋尋覓覓,尋找到底最後一著是講什麼?到底怎麼樣能像佛一樣呢?所以最後翻譯出第八十一卷《普賢行願品》,才讓整個《華嚴經》做一個最圓滿的結束。所以各位在現代能夠讀誦《普賢行願品》,真的是三生有幸,或者說百千萬劫難遭遇。

讀《華嚴經》可以知道成佛的過程,甚至知道成佛的方法,接下來只差如何來實踐而已。《華嚴經》在歷代是漢傳佛教八大宗之一,獨立一個叫做華嚴宗,華嚴宗就是以一部《華嚴經》為主要的宗旨。華嚴宗在歷代流傳下來的並不多,因為《華嚴經》實在是太浩瀚。在《華嚴經》的演變裡面,現在大部份只能夠理解《華嚴經》十無盡法界、五重玄義,乃至現在最能夠知道的十大願王。即使是如此,能夠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正確的理解,並且能夠奉行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。所以古德在研究經典之餘,就慢慢地衍生出華嚴懺這一個儀軌,讓佛弟子在研習經教之餘,也能夠奉行普賢菩薩第四大願-懺悔業障。

當我們要修行佛法,如果業障深重,業障就像是一個病毒,當你想要修行的時候病毒就會發作,讓你很累、讓你打妄想、讓你百病叢生、讓你妄想紛飛。所以修行要能夠入道,懺悔業障真的是我們最剛開始要做的一件事。懺悔除了慚愧、懺悔,更重要就是反省。在禮佛的時候,跟大家以往拜一般的懺法有所不同。在華嚴懺裡面會發現,就以早上還沒開始拜第一進,只做前行而已,到入懺佛號的時候會發現,在《華嚴經》跟華嚴懺裡面常常會用「海」這個字,大海的海。為什麼?因為這個世間用虛空,大家不大能夠具體的理解,用海就能夠讓你產生一種很強烈的敬畏以及浩瀚的心理。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之中的環境,侷限在一個家庭、一個社區,了不起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世界。但是《華嚴經》的格局沒有這麼小,《華嚴經》的格局-世界叫做世界海,十方諸佛諸佛海,一切眾生眾生海。所以像大海一樣的水滴,你有辦法數盡嗎?數不完。一切諸佛、一切眾生、一切世界的數量,真的數得盡嗎?當我們越瞭解,以現代科學去瞭解就會發現,世界數不完、數不盡。在浩瀚的宇宙裡面有多少佛,多少眾生呢?以現在目前的科學完全沒有辦法理解。所以我們要禮懺,禮拜華嚴懺,我們的心量、格局不能還只是停留在小我的區塊,心量必須昇華,放大格局到十方三世。十方意指整個虛空,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上、下以及四隅。三世呢?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時間跟空間只是妄想所產生的一個境界,在真如實性裡面,沒有所謂空間跟時間的差別。

《普賢行願品》裡面有一句話叫做「我於一念見三世」,在一念之際能夠徹見十方三世。這樣子的理解,用物理來理解是沒有辦法去體會,必須從心、從真如實性來理解。當要懺悔,我們的心量要提昇到十方三世,明白我們的業障並不是所見的虛妄之相。業障只是在真如實相裡面,譬如說在《起信論》有個譬喻,好像大海裡面產生了波浪,波浪是真實的嗎?看起來是真實,但是當風平浪靜,波浪趨於海水,就沒有浪的相。同樣在真如自性裡面,本來沒有業障這個東西,是因為妄想的風讓我們的自性裡產生了妄想,而且讓我們在一切的有漏法裡面,造作種種的偏差行為而形成業障。這個業障就像什麼?就像早上早起的時候草地上的露水珠。露水珠看起來很真實,但是只要能夠用智慧的太陽一照,水珠就會蒸發,回歸到空氣裡。現在的一切業障並非永恆真實,它只是短暫的存在而已。

能夠用這樣子的心去觀照、懺悔,一切的業障不再生起,更重要的是,我們的妄想能夠照破才是懺悔的真諦。如果我們的妄想、習氣煩惱不減少,即使拜佛磕破頭,會發現業障仍舊在你心裡蠢蠢欲動。所以我們在禮拜華嚴懺最重要的將心量放大,將小我捨棄,將心打開跟十方諸佛,跟佛陀的內心完全的融合在一起。能夠如此地禮懺,才是真的禮拜華嚴懺。以一個小我就像一滴水一樣,把它投入到大海裡,就能夠與華嚴海會的諸佛菩薩融為一體。

在華嚴懺裡面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法門,就是吟唱華嚴字母。當在唱華嚴字母的時候,每一進會唱六個字母。如果是單字的,就是直直的看下來;如果看到這個字母有寫二合或者三合的時候,那兩行或者三行請記得橫著看,就不是直看了。請大家在唱華嚴字母的時候,跟著師父們在唱的時候要注意這一點。我們虔誠讀誦《華嚴經》的精華─《普賢行願品》、禮拜華嚴海會諸佛菩薩、稱唱華嚴字母。希望我們所唱的字母梵音響遍「梵韻滿娑婆」,甚至從娑婆世界芬芳到十方世界。讓一切眾生都在各位虔誠頂禮華嚴懺的清淨身、口、意裡,感受到佛法的富貴芬芳。

華嚴字母義理深

華嚴寶懺在懺法之中,即使在亞洲也很少人禮拜華嚴寶懺。相信大家會覺得大部份懺法的禮拜方式跟梁皇懺、水懺是一樣的,只有一點不同,就是唱誦華嚴字母。華嚴字母是漢傳佛教梵唄裡很特殊的梵唄,之前大家參加水陸法會知道水陸法會有它不同的儀軌,華嚴字母的儀軌是依據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記載的。先說華嚴字母,善財童子當時向五十三位菩薩學法,其中有一位菩薩叫做眾藝童子。眾藝童子既然名字叫眾藝,大眾的眾,藝術的藝,就代表他通曉五明,各種世間的技術都非常瞭解。尤其有一項以現在來說叫做語言學,以前五明裡面叫做聲明,現在叫語言學或者聲韻學。這個學問在跟眾生溝通的過程裡面都必須用到,眾藝童子在善財童子跟他參學的時候,就將華嚴字母傳授給善財童子學習。這四十二個字母裡面,每個字母都有它甚深的意義。有人就說:「師父,這個字母有沒有辦法解釋?」古代翻譯有幾個原則,其中一個原則就叫做秘密故不翻。義理太過深遠,用語言解釋不來,於是古德就乾脆保留它的原音。它的義理必須你自己不斷地修持,最後證入的時候自然瞭解義理是什麼。

不過華嚴字母藉由《華嚴經》流傳到中土以後,慢慢我們可以曉了裡面的一些涵義。我們唱華嚴字母的時候,第一個字母大家還記得嗎?那個字是什麼呢?就是「阿」這個字。在密教的經典裡面,或者論著都有提到這個事:「阿」字能生一切萬法,最後一切萬法還回歸到「阿」字中。這個「阿」當然不是現在看到中文的「阿」,是梵文的「阿」字。用佛法如何去體認這件事?姑且用比較表相的東西,大家來體會一下。「阿」這個字如果用英文來看,這個字母也是二十六個字母的第一個字母(A)。「阿」後面如果加上其它不同的字,「阿」本來就是一個字母,當加上其他的字母之後它的意義就不一樣了。加了幾個字母之後變成apple,或者是American,因為後面的字母不同,前面的這個字的字母就賦予它不同的意義。如果用中文來看,「阿」的後面如果加「彌陀佛」就變「阿彌陀佛」,如果變成「媽」呢?變「阿媽」;如果變成「爸」呢?「阿爸」。所以同樣一個「阿」字,後面給它的東西不一樣,這個字完全都不同的意義。但是這個字母的字有沒有變過?字並沒有變過,只是因為後面的東西加上去之後變得不一樣。但是把後面加的東西再拿掉來看,還是原來那個「阿」字。這個應用到法義上要怎麼說呢?這個「阿」字能生一切萬法,就是代表我們的自性清淨心。

清淨心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說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。」如果我們想瞭解三世一切佛的因地果德,乃至一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未來佛在哪?就是現在現前所見的大家啊!三世一切佛,要如何能透徹瞭解佛的心呢?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一切法界的本質從心所造。所以十法界從哪裡來?並不是老天爺給我們的,而是我們自己去造作出來。造作的行為又從何產生呢?從我們的心所產生。但是我們的心都是妄想,難道妄想就是我們的本質嗎?不是!妄想並不是你的本心喔!昨天跟大家說過一個譬喻,就像海水跟波浪,波浪能夠離開海水嗎?沒辦法,如果波浪離開海水,還有浪嗎?並沒有,所以波浪本質就是海水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妄想心只是真心中的一個影子而已。當你在太陽下走路的時候,影子跟著你走,到底這個影子是有還是沒有?你說它有,的確看起來是有,但是如果沒有太陽,影子在哪裡?如果你說它沒有,它又確確實實的有一個影子。仔細去思惟,其實因緣所生法,有太陽、有一個物體才有影子。如果沒有的話,只要少掉一個緣,影子就不會存在。

再返歸到剛剛所說,一切法的本質從心所造,因為我們的心跟一切虛妄之法相應,所以產生了種種的虛妄,所看、所見、所接觸的一切都是虛妄。所以各位,我們這個自性清淨心,你要讓這個「阿」字就像我們自性清淨心一樣,要讓它成為後面的這個字母,你要放給它什麼?如果你放給它的是一般凡夫的名詞,這個「阿」字就只是一個凡夫名詞,甚至就是一個蘋果;如果你賦給它的是無量光、無量壽,它就是阿彌陀佛,無量光、無量壽。所以用字母這個法義來看,為什麼每唱一個字母後面都會說「普願法界眾生,同入般若波羅密門」?當我們學佛者不論修行哪個法門,最終一定要認識般若的實相。如果不認知般若實相,所做的一切都在虛妄,都在有漏法上追求。在有漏法上追求,如果你是以人天乘的角度來看,沒有關係。為何?因為你還在追求人天的輪迴,在人天裡面追求快樂,如果你認為這就是你暫時需要的,就好好的追求吧!

但是佛陀希望你不要得少為足!在佛法裡追求人天乘並不困難,只要將五戒十善修好,人天乘很自然得到,以現在大家的用功,人天乘也都不困難,進而佛陀希望我們出離三界的輪迴。當佛陀將這個出世法交付給我們以後,我們就知道如果想追求的是解脫三界的道路,就必須將本來只停留在追求人天道這樣的心再往上提昇。就必須再加上出離心,願意出離三界這個短暫快樂的地方。出離後在聲聞道裡面能夠讓我們得到清淨、安樂,所謂涅槃的快樂。但是佛陀告訴弟子們說,聲聞乘是一個暫時的地方,他還沒成佛!距離成佛還有一半的路程,所以鼓勵弟子們除了聲聞乘的出離以外,再加上觀察一切眾生的苦,從中起大悲心。佛陀為什麼當時不說用博愛的心,或者用大愛的心,而要用「慈悲」這個名詞呢?愛在佛法裡面是一個執取,它並不是正確的心態。雖然夫妻之間、親子之間都會有愛,但是愛的主要成份還是從「我」所產生。所以佛陀說如果要解脫的話,必須將這個「我」放棄。如果「我」還是很強烈的執取,要解脫不大可能!當解脫道開始修行以後,接著就要觀察一切眾生的苦,從中起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心,發起大悲心,願意幫助一切眾生。

行菩薩道是否是快快樂樂的?難道行菩薩道都是一帆風順嗎?不是喔!行菩薩道反而很多的坎坷,在這坎坷的過程裡,要如何維持我們的心能夠淡定,而不會因為外在的境界讓我們萌生退轉?如果你是一個菩薩種性的人,想行菩薩道的時候已經具備了出離心,也生起了大悲心,還差一個什麼呢?還差一個就叫做空觀心,另外一個名詞叫空正見。空觀心到底是怎麼樣的心態?就是剛剛說的華嚴字母在唱的時候,「普願法界眾生入般若波羅密門」的空觀心。當我們觀察一切眾生的相,在行菩薩道最容易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著相修行。如果著相修行,看到眾生對你恭敬、對你虔誠,心裡就飄飄然;如果看到眾生不恭敬,或者看到眾生拂逆,就會覺得好麻煩、好困難哦!這些都只是相,並不是眾生的本質。我們剛剛說了眾生的本質是自性清淨心,為什麼眾生現在會有這樣子的相呢?因為他的自性清淨心被妄想給障礙、給障蔽住。當它障蔽住了,他的相就會隨著他的熏習而有種種的習氣,習氣碰到我們的時候自然會用習氣來對待我們。

遇到這些境界我們要觀察什麼?必須是觀察眾生的心,而不是觀察他的相。就像金剛經有一句話叫做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無所住,不住於什麼?不住於相,一切眾生的煩惱都從相上產生出來。所以你要行菩薩道一定要瞭解,先觀察每個眾生的本質清淨,只是妄想趨使他這麼做。在眾生的本體來說,他有他的苦衷,他有他的無奈。當以這樣子觀察,你的大悲心會更加的熾盛,而大悲心會不捨一切眾生,因為你瞭解眾生現在這麼做,他有他的業障。觀察如此以後,你能夠不對眾生的相起煩惱,不對眾生的相起執著,這樣子在行菩薩道才能夠任運自在。

當你能夠具備出離、大悲、以及空觀的角度,慢慢從眾生的相去除以後,再進一步,眾生的煩惱從何生起?眾生現在的相是五蘊假和合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假和合,再進一步連五蘊的本質都是空性,五蘊的本質都是無自性的。到底我們看到眾生的相產生的執著、產生的障礙,到底在障礙什麼?當用這樣子客觀的角度去剖析、去體認的時候,就會發現原來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。原來我們從出生那一刻開始都在相上面打轉,甚至連我們自己都還不瞭解真正的自我是什麼,而是都在假相上糾結。當能夠這樣透徹的觀察、反覆觀察,藉由自己的出離心,藉由觀察一切、觀察自身、觀察一切眾生的苦,生起大悲心。接著觀察一切眾生以及自己,自己也包括在眾生裡面,觀察一切眾生本體空性,於是生起菩提心圓滿。不會因為種種的名聞利養,不會因為眾生種種的分別,也不會因為自己未斷見的煩惱給執著、障礙,那行菩薩道容易任運自在。

華嚴字母給我們一個體會,當你在唱這個字母的時候,雖然看不懂這個字在寫什麼,又或者某幾個字看懂,但是你會覺得這樣子拼湊目的為何?古德特別做一些你看不懂的字,讓你不要產生分別。你如果去查康熙字典,有的字還沒有!為什麼這麼做?古德希望你不要去分別它,就是好好的唱念。藉由每個聲韻的結合,從「阿」字跟後面每個字母的結合產生不同的變化,讓你瞭解一切法就是如此,一切法就是如此的重組、變化,但是它的原則又不變。因為一切法的緣起、一切法的生成從「阿」字開始,最後一切的法回歸到「阿」字中。這個「阿」又是什麼?阿彌陀佛的阿是代表什麼意思?無的意思,也就是空性。所以一切法從空性生,最後一切法回歸到空性,這就是佛法要告訴我們的解脫之道。

希望大家從中慢慢觀察,藉由跟著悅眾師父唱念的過程裡,你有唱出來,你的口業就造作新的善業出來,甚至是清淨的梵音。如果口業沒有造作就沒有,就是你的意業上有造作。如果身禮拜、口唱誦、心專注在觀想,身、口、意完全融入在華嚴的法門裡,你的心就跟毘盧遮那佛慢慢相應。盧舍那佛什麼意思呢?翻成中文就叫淨滿,清淨圓滿,也跟「阿」字本義完全相融。大家在唱誦華嚴字母的時候,除了看這個字,不然就把眼睛闔起來大聲的唱,而且心裡跟著做觀想,慢慢就會體會到華嚴字母一種不可言喻,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傳達的一種法喜。「四十二字妙陀羅,字字包含義理多。」這個義理是多多少呢?隨個人的悟性能夠體會到不同。今年大家參加的體會跟明年參加的體會,跟十年後參加的體會都會不一樣,這就是佛法的微妙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