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前言
所謂「戒為無上菩提本」,又云「萬丈高樓從地起,菩提涅槃戒為基」,要造高樓,要先把地基打好;要想證菩提,持戒就是基礎。為什麼我們要受戒呢?好好的一個人,為什麼要受束縛,這事不能做,那事也行不得呢?其實,受戒就是去學最好的行為,就是要我們做好事,不要做壞事;也就是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所謂的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。守戒就是覺悟的菩薩,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;守戒就能得解脫;守戒就是入菩薩位,不但入菩薩位,還可入佛位呢!所謂「眾生受佛戒,即入諸佛位」!
一個人學佛皈依後,可以進一步受五戒、菩薩戒,若能更發菩提心加入僧伽行列,就可再一步受持沙彌(尼)戒、比丘(尼)戒。簡單的介紹五戒及菩薩戒: 五戒,即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等五戒,是屬於盡形壽之戒,命終後當下戒體即消失。能把五戒守好,最起碼來生可保持人身,絕不會墮落三塗。人的資格有了,那學佛就容易了,那你成佛的根基就已經有了。「戒」消極來說,是要防非止惡;積極來講,是要止持並行,惡要停「止」,善要奉「持」。為了利益人,也為了利益自己,要服務人,服務人你自然就有福報。菩薩道是向眾生中求,所以我們學道要多結人緣。
菩薩戒,在家菩薩戒有六重二十八輕戒,出家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,是屬於盡未來際的戒法,是一受永受,直到成佛時為止,故眾生受持菩薩戒即入諸佛位,菩薩戒受持圓滿即是佛道圓滿。菩薩戒的本質,在於使人發起菩提心。三聚淨戒是菩薩戒的總綱: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。然而菩薩道的圓成要靠什麼呢?一是要上求佛道,二是要下化眾生。我們要想要圓成佛道,首先要發菩提心利益人,這就是菩薩戒的精神。
- 為什麼要受戒?
戒,在佛家講「戒」,在世間講「法」。戒是保護一切人,好像國家法律一樣。國有國法、家有家規,一切的機構都有它的一個規則,乃至我們現在行路,也有個交通規則。若不依這規則,那自己受苦事小,還連累別人。
好多人說:「受了戒若殺生就是犯戒,那我們不要受戒就好了!」不受戒殺生就沒有罪嗎?這是根本戒,不是你受了戒、犯了才有罪過,不管你受與不受,你不受戒、犯了,同樣地都是有惡果報喔!有些人有錯誤的觀念:「啊!受了戒犯戒不是罪過嗎?」當然是罪過;但是你不受戒,做為非作歹的事就沒有罪過嗎?其實不管你受與不受戒,好比國家的法律,不管你懂與不懂,國民就是要守法,不守法就是犯法。我們做人要平平安安的,你都要守法喔!不要以身試法,不要犯戒喔!戒就是個護欄,如果你偏偏要朝那邊衝,那不是要掉下坑去了?戒,表示那是個危險的地方,有戒的地方你就要停止,你就平安、自在。
佛法一大藏教,其實就是八個字: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」,收攝起來就是一個「戒」字。「戒為無上菩提本」,根本得到了,枝葉花果自然是有。所以一個正信的佛教徒,一定要受三皈,皈依三寶後才是一個正信的佛教徒。皈依之後一定要發心求戒,因為戒是無上菩提本。我們學佛法,重要就是要了生死!無邊的大苦都是因為有生,有生就必有死,這是頭尾,中間就是苦處無量無邊,病啊、種種煩惱–求不得、怨憎會…這都是人間之苦!我們如何解脫這個生死呢?唯有發心學佛、受戒,這才是我們出苦海的一艘大慈航。受戒是為了什麼?就是為了要出苦。
「戒」的總體精神就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。它包含有兩種意義;這兩種意義概括佛法所說的一代時教,圓圓滿滿在其中。一種就是止,止惡,惡事做不得;一種叫做持,執持,善事你要做。這就是佛法所講的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。你能夠諸惡莫作就沒有苦難,但沒有苦難還不行喔!你想快樂嗎?那你就要眾善奉行。戒的精神就是因果的特質,修什麼因就感什麼果,如何奉行?斷惡–決定斷惡,你才能安樂;修善–決定修善,你才有福報。要想安樂自在,你就無條件的守戒、修戒、發揚戒律。不是我們一個人安樂就好,要希望一切的眾生皆要有佛法的正觀念:害人不是害人,是害己;利人不是利人,是利益自己。有了這個觀念你就不敢害人,有了這個觀念你就會找苦吃,利益人你不要怕苦。
有了戒,就好像危險之路有了欄杆,有保護了嘛!大家從前沒有受戒,就認定自己是一個凡夫;但現在受了戒,是佛弟子了,一定要替佛爭光,做一個真正完美的佛教徒。不必要你怎麼樣明白什麼經典的道理,只要你身能守住戒,不但人對你恭敬,龍天鬼神都向你頂禮磕頭,戒功德就是這樣子殊勝寶貴!戒功德隨著你們身,即使你們受戒以後遇到惡緣、違反了戒,但是戒功德永遠存在喔!即使你造惡業墮地獄!等地獄惡報受盡了,承這個戒的功德,還是能奉行佛法、還能得解脫!
現在我們來受戒,好像感覺這些都是苦。以凡夫來說,受戒當然有些困難,但這是一時之困難,能得到永久之解脫。其實修佛法是最大樂的,會感覺到苦,只是我們平時不良的習慣搞壞了,現在才感覺到苦;必定要解除這些苦,你才能得到自在快樂喔!現在守戒即是回歸自己的家,因為「心即佛、佛即心」。有戒的成就,那你有定、有慧!定慧成就,你自然能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,這就是戒的意義、精華、歸宿。有定,心就靜!靜就能夠安,安就能夠正思惟,正思惟而就能得,得戒定慧三無漏學,自然了生死,這就是你們發心來受戒的目的。
受了戒,犯戒是一定受苦報的;但是沒有受戒我們就可以犯戒嗎?就好像在國家你不守法,你講你不懂得法,那犯了法你就不用坐牢了嗎?你只要犯了法,都是要受法律來處分的。你說:「啊!這個法我不知道!」不知道你犯了,在佛家講,學佛的人你不知道戒而犯了戒,判你一個無知之罪!受了戒,你心裡有個警覺了嘛!「哦!我受了戒囉!要小心,不能犯戒。」沒受戒就難免有下劣心想:「我又沒有受戒,我要守它幹什麼?」所以第一點知見要弄好了,要有正知見,人的一切行動都屬於觀念喔!所以我們第一點要開智慧,開智慧你才能夠修福德,修福德你才能夠自在安樂!
一人受戒一人安樂,十人受戒十人安樂,百千人受戒,社會、全國、世界都是安樂,佛學就是有這樣的好處嘛!你看我們出家人從古以來到現在,早殿都有祝福國家平安,所謂「國界安寧兵革銷,風調雨順民安樂」,大家把這些國防的力量不要,轉到民生上來,大家都講禮讓,這不就是人間淨土嗎?這是佛法喔!
- 受戒之皈依的真實義
你們在社會幾十年了,哪裡是你的依賴呢?父母是你的依靠嗎?嬰孩、小孩、青年的時候當然要依靠父母;依靠父母,你的病苦他有什麼辦法幫你解脫?我們的老病死苦,修其他一切的什麼道,他能幫你解脫嗎?解不了喔!這唯有要依賴佛法,你才能夠解脫眾苦喔!這是皈依三寶的利益、真實的功德。
談到佛教的三皈,我們初信仰佛教,入佛門的一個儀式,決定有個三皈,那是入佛門之三皈,好像開學典禮證明你是這個學校的學生。但是進入了佛門,時時都要憶念、禮念三寶,要求三寶加持。你看我們不管念什麼經、做什麼佛事,最後都有個三皈,受五戒有受五戒的三皈,受菩薩戒也有受菩薩戒的三皈,出家戒在受戒之際都有個三皈。其實佛弟子時時都要有三皈,就是大菩薩念念都要不忘三皈。大菩薩要度眾生也是要求三寶加被。五戒之中有三皈,佛、法、僧三寶加被諸位平平安安、如如法法把這個五戒受好,乃至把五戒奉行好。
“三皈”之“皈”字是代表什麼意義?世間這一切是黑暗,為什麼黑暗?無明、沒有智慧,黑暗義。佛者覺也,大光明藏,是白之義。黑,只有造惡,白,是修善。善是淨業,黑是染業。大家都是凡夫苦惱眾生!在世間蒙頭造業,現在承往昔中有一點善根,聞佛法而覺悟,願意回頭皈依,皈依三寶有所依賴。這就是皈字的意義!有“皈”就有依賴,好像客—遊客,回家有家所依、有父母所靠。如果你是不聽話的孩子、有問題的學生,在社會上鬼混、漂蕩,那多麼危險、多麼苦!若能覺悟、回家,回家就安樂自在了;家有父母,承父母的慈蔭。這就是我們在凡夫苦海蒙頭造業,現在回歸到佛家,大慈大智的世尊能令我們離苦得樂。諸位來受戒就是回家—回自己家,這叫做回歸、歸投、投誠。現在你們發心受三皈五戒,就是真正地趣向回家之路。
真正的家當然在西方極樂世界喔!現在我們依戒修行就是走回歸之路,這叫做“皈”。回歸好像浪子回歸家,有家可靠、有父母所依;你們信仰佛教,有佛教可靠,有三寶、佛陀所依賴,這才是令你們離苦而得樂。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!你一定要出三界,回歸到清淨佛國土才安樂,這是皈依的意思!這個皈,又名叫做“反邪歸正”。離開了佛陀覺悟之法,修昏迷之法而招感這個人身,有生死之苦。回歸到佛家來,依清淨法修而了脫,就能達到不生不滅。現在大家覺悟了,學佛了,回歸了,這就是背塵而合覺—背六塵凡夫之法。
三皈,是那三種呢?外相是皈依有相的三寶,內相理體是皈依一心三寶。三寶就是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佛法僧叫做三寶。我們佛殿的佛陀,這是佛寶,木雕的或者泥塑的,當然還有金銀銅鐵鑄的佛像,那叫做佛寶。法寶就是指我們佛家大藏經典所詮的意義,那叫做法寶。僧寶就是依佛出家守戒的人,那叫做僧寶。這是外相的三寶。
內心的三寶怎麼樣講呢?皈依佛,佛者覺也,就是我們自性之覺;佛者就是自心,“心即佛,佛即心”,就是我們自心中之佛。心有大智慧光明藏,能知道事理、明白是非,這就是法寶。法者智慧義、因果義,法者是真理。僧者六和敬,自性依佛、法兩寶而修持,不要違背六和敬之理,同證無為,這是自性中僧寶。
無形的佛寶—無形你不要當作是沒有,無形才是真正的有。有形的是有—我們凡夫看是有,但是有那是虛妄之相。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不是常住之法。你看有相的佛、有相的法、有相的僧,還是禁不起水火。但是你不要把那些當作是真佛、真法。要知道,那些是假相,要你藉這個假相來認識這個真實無形之相。
自性法寶—大光明藏就是法寶。再演開來,光明義就是智慧義;這個智慧不是一般講的聰明,世間有一句話:“聰明反被聰明誤!”光明義、智慧義,智慧做出來的事情不但是自己快樂啦!他人也快樂。我常時也說:“一切功德海,皆從般若生”,般若就是智慧、光明。運用我們本有的大光明藏,只有修善沒有造惡的、只有懺悔過去的罪業、只有增加未來的功德。這是自性法寶,雖然是無形,它有這個功用。
自性的僧寶—僧者,清淨義。世間這一切染污不是本體就有的喔!本體是清淨的,只是妄想、無明、顛倒,才搞得好像空中烏雲、烏煙瘴氣,生出來那些染污;本體是清淨的,只是顛倒了而為非做歹,本性還是清淨喔!因為它本性清淨義,所以我們要化除那些不清淨的回歸到清淨義。
其實三寶是一體,在這一體上把它分出各別的功用;說是有各別,其實還是在一體上之大用。自性三寶清淨就是戒定慧;不清淨、顛倒就是三毒,所以變成了苦惱凡夫。現在我們要去三毒、修戒定慧,解除輪迴六道,回歸到本體,本體就是自性三寶。
我們現在是凡夫,還不知道佛法的緣起空性之理,認為一切還是有相,我們依有相來修行,外托三寶之緣,啟發我們內心中無為的三寶——自性的三寶。先歸依有形,從有形再回歸到無形—無形的真實三寶。
我們修這一切法從那裏修?從自性中起修。我們皈依三寶是皈依自性中三寶,我們常時做佛事都有三皈,“自皈依佛,自皈依法,自皈依僧”,現在大家受戒,還是要回歸到三寶,不能夠再起三毒之用了,三毒之用發起來就是貪瞋癡,就造殺盜淫。
諸位,你們總算覺悟啦!不覺悟你怎麼會來受戒?覺悟到人間不是你安身立命之處,唯有佛法才是你真正的依賴。覺悟、明白了佛法的道理,依佛法來奉行。身為在家弟子維護三寶,在本體、理體來講,究竟還是維護你自己的三寶。在世間上,為人都是為己、為人是利己呀!擁護三寶就是把自心中佛法僧三寶顯揚開來。違反佛法僧三寶、你反背真如了,你要將貪、瞋、癡,轉過來,修戒、定、慧,這才是真正的維護三寶、尊敬三寶。
- 受五戒的意義
佛家講五戒,就是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。儒家講五倫,也就是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不殺就是仁,不盜就是義,不邪淫就是禮,不妄語就是信,不飲酒頭腦靈敏就是智。五戒中,前四—殺、盜、淫、妄,這四種叫做“根本戒”,後面的酒戒叫做“遮戒”。這個遮戒怎麼列在根本戒以內呢?我們要想前面這四種戒保持清淨、安然,就不能夠亂性,心要有主。因為酒是亂性的,一吃了酒,前面四種戒都好難保,所以列這個酒戒在五戒裡頭。
受五戒,每一戒都有五位護法神保佑我們。而且受戒的戒功德不但有護法神守護,就是惡人聞到你有戒的功德,他內心中還是敬佩你。戒有戒香、真香,受了戒的戒香是遍一切處,一般香是順風而聞,戒香是逆風也有,遍一切處。
受戒可以防非和止惡,惡業要斷,要使你增進善業,善要同修。受戒後納受的戒體阻止了惡緣、增進善緣,以五戒這個金鏈來把身口守住、守好。身不要它造殺盜淫,口不要它兩舌、惡口、妄語、綺語,這就是五戒的精神。
受五戒,這就是保險,保險什麼呢?不會到三塗去。人、天—五戒清淨決定保人身、十善做到決定升天。五戒的因能保持人身不墮落三塗,這是五戒的功行。
五戒是根本戒—不管你信佛也好、不信佛也好,世俗凡夫俗子也好,你這些都不能夠做、做不得,做了自害害他。不是你學佛才要守五戒,犯了這五條都是要墮地獄的。要知道,五戒是根本戒,你受也好、不受也好,你能守住就沒有禍害,你能修善就能得到福慧。受五戒把這個五條守好了,那你完成你的人格了,人格完美就保持人身不會墮落。你能夠守就不墮落,你能夠奉行就能超升。
大家來受五戒,就是治身病。要想身體好、健康,都要依這些方法,這是軌道,不能夠超越軌道的。五戒守得清淨,你身體決定健康,這是做人的本分。
當然人都有業力,過去造了惡業,這個時候來學善學好,並不是你馬上就得到快樂自在。佛法講因果,學了佛要好好地依戒修行,過去做人造了那些錯誤的罪業,要使它消滅清淨,這樣你修善才能一天一天地轉苦為樂。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安心好好地守戒、好好地奉行,這樣不怕你有天大的罪業,戒功德都能令你罪業消滅。
五戒之中有滿分、有多分、有半分、有少分和有一分。為什麼還有這些變通?這就是人各有環境不同嘛!你不變通、不融通,你為了一個戒不能守,其他的戒都不能夠守嗎?守一條就有一條的功德嘛!哪一條戒你真正做不到,做不到你就不要受,這是不得已的事情!五戒是根本戒,最好當然都不要犯才好。如果你又不是大丈夫,沒有那麼勇猛,還在人情的圈子裡跳不出來,那就方便啦!總比太嚴格了,拒人於千里之外還好。這也是佛法的廣大慈悲嘛!可慈悲的地方、可融通的地方才融通。
失了戒就失去了戒香,而且護戒神並不像菩薩那麼樣慈悲,你守戒清淨他決定護持你,很歡喜護持你;假如你戒守不好,他發脾氣就走了,就不護持你喔!假如犯錯了怎麼辦呢?隨即懺悔。懺悔還是復得清淨,佛家講:「有過當懺悔,懺悔即安樂」。
戒是一輩子的,一忘失了戒就出軌了,出軌是非常危險!業力甚大嘛!能敵須彌,能深巨海,能障聖道。業力如此怎麼辦?業力也是自己心所造的嘛!心所造的,解鈴還須繫鈴人喔!還是要你自己把它消除、消滅。你們來受戒,就是要消滅過去無知所造的這些業!
大家受五戒,這是佛法的一個初步,也是三世諸佛一個最初的根本。好像造寶塔,這是底下最底層的一個牆腳。如果不突破的話,但受五戒,五戒具足,在家保持人身。“萬丈高樓從地起,菩提涅槃戒為基”,要想將來證菩提–菩提就是佛道,佛者覺也,成佛的基礎也是在這個勝舉中。有“戒”的成就,就有“定”、有“慧”,定慧成就,你自然能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,這就是戒的意義、戒的精華、戒的歸宿。有定,心就靜;靜就能夠安,安就能夠正思惟,正思惟而就能得,得什麼?得戒定慧三無漏學,自然了卻生死,這就是你們發心來受戒的目的。